6首千古帝王诗词,你觉得谁最霸气?

时间:2024-12-17 10:57:40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帝王诗词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或展现出帝王的雄才大略,

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寥寥数语尽显其吞吐天地之志。或是蕴含着帝王的深沉思索,

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有的帝王诗词充满霸气,如嬴政的“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那种唯我独尊的气势跃然纸上。

还有的诗词流露出帝王的细腻情感,如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展现出帝王不为人知的温情一面。

这些帝王诗词,既是他们个人情感与心境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的深刻映照,让我们得以领略帝王们别样的风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它们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文学的殿堂之中。

01

《奄中题诗》

明·朱元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赏析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首“霸气”诗。

帝王作诗,多是“霸气”诗。

刘邦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李世民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黄巢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赵匡胤诗,“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及至朱元璋,雄风不减,霸气侧漏,所以有此佳作。

当然,“霸气诗”,不能少了毛主席,虽然他不是帝王,不怎么写诗,诸如,“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以填词为主,但其诗词气魄、胆识、胸怀、格局、境界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因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嘛!

明太祖这首诗,足以入选以上“霸气诗”,也被誉为明朝最霸气的一首诗,至今读来,令人心惊胆战,霸气十足。

其题目一作《不惹庵示僧》《愤题和尚诘问》。其背景看诗中“杀尽江南百万兵”,就可知道是杀的谁的兵?当时,主要是杀的陈友谅的“百万兵”。当然,还有后来张士诚的“百万兵”,以及元朝的“百万兵”。

但是,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无疑是其一生最为凶险的时刻。他自己也险些丧命,不过最后还是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从此人生再无对手。所以,胜利后的朱元璋,在经过一座不惹庵古寺留宿时,眉宇间仍然带着杀气。所以,才有了这一句“腰间宝剑血犹腥。”

然而,寺僧因为他和将士带着武器,于是又惊又怕地三番五次询问出处,惹得朱元璋很不开心,生气道“老僧不识英雄汉”。难道凭借我的气势,你还猜不到“我”是谁吗?这个老僧也太有眼无珠了吧!这江南有此等霸气的人,除了“我”老朱还能有第二人吗?“只管哓哓问姓名”,还不烦人。若是刘伯温,怕是掐指一算就知道了吧。看来这个老僧也没啥识人术。朱元璋第二天在墙壁上题诗感慨完就走了。

不曾想,这事还有后续。

朱元璋后来称帝后,有一天突然想起了这首诗,于是差人去寻。不曾想,诗歌后来被老僧洗掉了。朱元璋把寺庙里的和尚抓过来质问。正当大家命悬一线的时候,一个和尚挺身而出,说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这马屁拍得极好,将朱元璋的“霸气诗”又吹捧了一番,当下得到释放。

“杀尽江南百万兵”,单单杀光百万兵,得多么不容易呀!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此句可作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还有一首《咏竹》诗,“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依旧“霸气”十足,可视作他“霸气”诗中的“双璧”。

02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赏析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 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和豪气,表达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示出作者叱咤风云的气概,篇幅虽短小,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另解:天时不利我,但乌骓却不愿离我而去。(后面虞姬也是,讲述了“从一而终”这个做人的道理。)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四十万大军,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他的傲气让他不愿承认失败。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故事千古流传,项羽的这首《垓下歌》也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03

历史上的曹操,被称为奸雄,也被誉为英才,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争与权谋。然而,在这位三国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铠甲下,还藏着一个诗人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感受这位硬汉式诗人的柔情与哲思。

《短歌行》

东汉末年·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以提问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直截了当地抛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询。曹操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显示出他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接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的杜康指的是酒,曹操用饮酒来寄托自己的忧愁,也反映了他豪放的性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表达了曹操对友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子嗣的期望。诗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与前面的忧愁形成对比,展示了曹操内心的复杂情感。

《短歌行》写于建安时期,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曹操在这个时期内忧外患,身处乱世之中,他的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诗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周公的事迹来比喻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想要安定天下、得到人心的政治抱负。

曹操的《短歌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通过对比和反问,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甚至有人说,“读懂《短歌行》,方知曹操不仅仅是一位英雄。”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创作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文学才华,更深刻反映了他对生命、对时代的感悟。在曹操的笔下,酒不只是酒,生活不仅是生活,而是一个个载满哲理与情感的容器。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窥见一斑当时的社会面貌,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曹操用典不是抄袭,而是融入自己的性情和才情,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意境。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我们是一个“崇文不尚武”的国家,武将加文采通常是英雄的标配。我们就看看一首《短歌行》,他引用了多少经典。 “人生几何”出于《左传》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认为黄河水千年一清,黄河水清即天下太平,人能有多少年寿命呢?罹患战乱的人们是多么渴望着天下太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于《诗经*蒹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于《诗经*小雅*鹿鸣》。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于《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于《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04

《大风歌》 汉·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汉沛郡丰县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大风刮起来的时候,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为国家镇守四方!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大风歌》是汉朝皇帝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

此诗歌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 南朝梁·萧统将其选入《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这首诗全篇只有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其诗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但诗篇的着重点乃是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

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它显露了刘邦的无奈不禁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个个谋反,独留他这个老朽在此老泪纵横。

05 《赐萧瑀》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

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

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

《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

06

《不第后赋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元884年7月13日,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战死于狼虎谷,结束了他的一生。 但黄巢的故事远不止如此,他曾是一个“落榜生”,一个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普通人,却在历史的舞台上写下了一篇传奇。

黄巢:一个仇恨官员的“落榜生” 黄巢,出生于一个贩卖私盐的家庭。他的家境并不贫困,有足够的财力供他接受教育,而且他的学业成绩也不错。据记载,他在五岁时就已经能写诗了。 科举考试极为艰难,录取率极低,成百上千的考生中,只有极少数能够脱颖而出。黄巢屡次落榜,一次次的挫败使他感到沉重的打击。

情感碰撞:官员的仇恨与梦想

此后,他返回家乡,成为了盐贩子的首领。那个时代,官府加重了租税,关东地区遭受了大旱的侵袭,百姓生活困苦,纷纷聚集在黄巢周围,与朝廷官员爆发冲突。第二年,王仙芝起义,黄巢带着几千人迅速赶赴义军队伍中。

创作背景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时局动乱。黄巢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这严重地打击了他。野心勃勃的他,从此走上了农民起义军的道路,他也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了领袖。此诗就是写于他的一次落榜之后。

赏析: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像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