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勤俭美德 你知道哪些?

时间:2024-10-11 09:07:50


1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

解读:《尚书·大禹谟》记载了禹十三年艰苦的治水工作中,节衣缩食,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俭故事。舜在让帝位于禹时曾评价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克勤克俭”这句成语也就由此演变而来。

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解读: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3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解读:靠自然的力量生长的事物是有定数的,靠人的力量创造的事物也是有限度的。取用它们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常常能满足需求。取用它们没有限度,使用他们没有节制,那么就常常不能满足需求。

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解读: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悯农》

解读: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作者用极丰富的想象力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形象而贴切,引人深思。

6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出自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解读: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多数是因奢侈腐败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家庭,能成功的都源于勤奋、节俭,衰败灭亡的皆因奢侈浪费。

7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自《宋史·范纯仁列传》

解读: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低,几年的丰收才有一年的积蓄,所以特别要节俭。

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提倡节俭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8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

解读:作者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包含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